这几天,美印之间的骂战又升级了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首席经济幕僚纳瓦罗,直接给莫迪扣了一顶“大帽子”。他说:乌克兰战争其实就是莫迪的战争,因为印度还在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。好家伙,这话一出,就差说俄乌战争是莫迪挑起来的了。 而另一边,上次特朗普与普京会晤后,美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却在悄悄恢复,美孚公司被曝准备重新进入俄罗斯市场。这不就是只许华盛顿老爷放火,不许新德里百姓点灯了么。 印度最初的态度其实很硬气。莫迪甚至连续四次拒接特朗普的电话,意思就是:你想找我?行,那你先摆正态度。看起来有点照着中国此前硬碰硬的样子。 但问题是,随着美方指责越来越狠,印度的反击却越来越弱。面对“战争是莫迪挑起”的说法,印度官员只能说:“美国不买我们的东西,我们可以卖给俄罗斯。”可这种回应,显然对特朗普毫无震慑力。其实说白了,面对特朗普的霸凌,印度其实没什么牌可打。 有人说,中印的国力不同,所以特朗普敢狠对莫迪,却不敢随意动中国。这话有一定道理,但也不完全正确。要知道,当年古巴在猪湾事件后,逼得美国付了战争赔款,你总不能说古巴的国力,让美国都害怕吧。古巴凭的是什么,是背后的苏联。
问题就在这儿。中国有完整的战略大后方,有明确的多极化旗帜。而印度呢?虽然嘴上说要独立自主,但实际上并没有选边站。它既想要便宜的俄罗斯石油,也想要和美国保持关系,更不愿意和中国举同一面旗帜。都不是说让印度倒向中国,而是说和中国做个“志同道合”的朋友,印度都不愿意,结果就是两边都不满意。 虽然,这段时间,莫迪确实想和中国改善关系,但是吧,感觉他们的觉悟也不是很高。这次中国搞九三大阅兵,全球都在关注。莫迪呢,只到天津开个上合峰会,都不愿顺路出席一下,连派个代表都不愿意。要知道哪怕是日本,都好歹来个前首相鸠山由纪夫。 要知道,中印本可以借这个机会缓和关系,但印度还是犹犹豫豫,结果很可能错过机会。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很尴尬的局面:莫迪确实在抄中国作业,表现得比很多欧洲领导人要硬,但最后得分只能打50分。原因很简单,他缺少中国那样的战略后盾,也没有把“多极化”与“反霸权”当作真正的旗帜。 美国这边当然不会真正待见印度。因为在美国眼里,印度就是个工具,要用的时候拉过来,觉得碍事的时候随手就能丢开。中国这边,也不会把印度当成伙伴。因为印度始终保持距离,不愿意在关键时刻站到中国这一边。
这就是印度的困境:它想当一个独立的力量,但没有独立的格局。它想学中国的作业赢盈配资,却没学到精髓。在我看来,莫迪确实比欧洲那帮一味跟着美国走的领导人强,但没有战略定力的硬气,最终还是一场空。在这个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格局里,模糊不清的人,往往就是最先被淘汰的。
天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